朱元璋的历史形象是怎样变差的

关于朱元璋的历史形象,一直以来都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。


两种真实性难以分辨的朱元璋画像

正史往往将他塑造成仁义的明君,野史则把他描述成残忍的暴君。清人赵翼就曾困惑地评价道:「盖(大概)明祖(朱元璋)一人,圣贤、豪杰、盗贼之性,实兼而有之者也。」

不少现代人也因为这种矛盾而产生了误解,认为有关朱元璋的「黑材料」都是清代官方的刻意「抹黑」。


不少现代人把朱元璋形象的「丑化」归结为清朝官方所为,尤其将矛头对准了「禁书修书」的乾隆帝

但事实上,从明仁宗洪熙朝开始,朱元璋的历史形象就已经出现了每况愈下的趋势。

在明朝建国初期,朱元璋的形象无疑是俊伟光鲜的。明朝的官修史书《明太祖实录》就称赞他是五帝之后,带有圣人基因。明初的文人士大夫更是在《洪武圣政记》等私人著述中吹嘘他德行高尚,功绩震古绝今。

而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,朱棣又进一步将这种个人崇拜推向了高潮。在永乐朝成书的《天潢玉牒》中,不但罗列了朱元璋礼贤下士、勤奋好学、徐怀纳言等优秀品质。还记录了大量有关朱元璋的神异事件,试图利用「天命所归」的暗示,把朱元璋的个人形象「神格化」。

除了极力美化朱元璋外,《天潢玉牒》还特地把朱棣的生母说成了马皇后。这种与史实不符的记载,反映出该书浓烈的政治倾向。

洪武朝对朱元璋的各类溢美之词尚可理解,毕竟他终结了元末乱世,创造了和平的局面,国计民生都因此得以复苏。再加上朱元璋喜好严刑峻法,大搞政治迫害,文人出于避祸的心理,也不敢妄谈国事。

但永乐朝对朱元璋的夸大吹捧就颇值得玩味了。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朱棣起兵时打出的口号就是恢复洪武旧制,另一方面则源于朱元璋和朱棣在作为上的相似性。

朱棣很清楚,褒扬太祖就相当于褒扬自己,抨击太祖就相当于抨击自己。所以,永乐朝吹捧朱元璋的风气超过了他在世的洪武朝,达到了历史顶点。


和朱元璋一样,朱棣在位期间不仅事业有成,同时也杀戮了大量政治异见者

不过,明朝对朱元璋的这般吹捧也就只维持了约半个世纪。自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开始,情况就发生了显著的转变。在洪熙朝到成化朝的六十多年间,虽然文人士大夫仍然对朱元璋褒扬有加,但批评的声音也逐渐流传开来。

永乐朝以后,明仁宗和明宣宗为了重建士大夫阶级的道德标杆,平反了深受朱棣迫害的建文朝大臣。原本被封禁的建文朝著作,也随之得到了解禁。这些著作揭露了朱元璋在位时期的不少冤案,对后世评价洪武朝的政治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。

例如,方孝孺的《逊志斋集》,就涉及了大量洪武朝的「黑材料」。它披露了洪武十五年发生的「空印案」,提及了许多朱元璋不纳忠言、乱杀谏臣的史实。这些事件株连甚广,被杀和被流放的官员达数千人,但洪武、永乐朝的其他史料(如官修《明实录》)却视若无睹,没有加以记载。


方孝孺的著作揭露了洪武朝的很多未载于正史的「黑幕」

伴随着对建文朝臣子的平反,尤其是明代初叶那种紧张的政治风气逐渐松弛,文人士大夫不但有了阅读《逊志斋集》一类黑材料的机会,还大量以之为依据,用来批评朱元璋时期专断暴戾的执政风格。

特别是正统朝发生「土木堡之变」后,明朝政治日趋腐朽,国家实力逐渐衰微。文人士大夫阶层受此影响,不再沉溺于对皇帝的个人崇拜,反而试图从前朝事例中寻找经验教训。从很多当时留下的论述里可以看出,中明的文人士大夫表面上批判的是朱元璋,实际上是想用朱元璋的例子警示本朝皇帝。


自明英宗以来,明朝皇帝昏招迭出,致使文人士大夫不得不反思过去一味给皇帝「捧臭脚」的政治风气

当然,这些关于朱元璋的「黑材料」也并非全无问题。特别是有关洪武文字狱的记载,存在明显的夸大,甚至互相矛盾。后世有关洪武文字狱的大部分故事来自于《朝野异闻录》和《闲中今古录》一类的野史。现代明史专家经过对大量不同史料的分析,除了发现洪武文字狱确有其事外,也从这类野史中发现了不少杜撰的故事。

而且越到这段「平反浪潮」的后期,对朱元璋的杜撰式「抹黑」越严重。尤其是在中晚明,出现了肆意篡改书籍的风气,导致文人有意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添油加醋,把朱元璋丑化为一个粗俗的流氓。相比前期的客观还原真相,后期的朱元璋形象已经变得惨不忍睹。以至于著名明史专家陈学霖认为:「现存有关明初文字狱史料不宜轻信。」

讽刺的是,到了十六、十七世纪,随着明朝北部边疆的战局日益吃紧,特别是明亡以后抗清形势的需要,文人士大夫对朱元璋的评价再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,成了一副「驱除鞑虏、恢复中华」的英明形象。这也使得明代朱元璋的形象,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历史循环。

薛仁贵祖孙三代互相杀害的内情

一代名将竟被亲儿子射杀!薛仁贵祖孙三代互相杀害的内情

话说唐朝太宗时期,山西龙门县有个薛仁贵,力大无穷,武艺超群,箭法高强,因家境贫穷,所以到本村柳姓地主家做工,因缘际会,和柳家小姐柳迎春私定终身,柳员外见薛仁贵一表人材,也就没有反对,顺势同意了这门亲事。二人婚后不久,东辽国盖苏文打下战表,要夺大唐江山,薛仁贵辞别娇妻,前去投军,一去多年,后来薛仁贵百日双救驾,三箭定东辽,被封为两辽王,这才衣锦还乡。

薛仁贵

  薛仁贵带领人马返回龙门县,准备接妻子上京享福,所谓近乡情更怯,离家这么久,自己岳父一家如何了,妻子如何了,临走的时候,妻子已经身怀有孕,也不知是男是女。薛仁贵正恍惚之间,忽然间看到前面小树林有一小男孩在练习武艺,小男孩年龄虽小,一身武艺却极为高明,薛仁贵正看着,突然之间,发现从林中窜出一只猛虎,向着小男孩扑去,千钧一发之间,薛仁贵射出了一箭,准备救下小男孩,哪知道阴差阳错,他这一箭没有射中猛虎,却正中小男孩的咽喉,一箭射死了这孩子,猛虎直接把孩子给叼走了。薛仁贵虽然伤心后悔,却也无可奈何。

  回到家之后,见到久别的妻子,夫妻二人互诉离别之苦,薛仁贵这才知道自己有了个儿子,孩子去后山小树林练武去了,薛仁贵心里一想,派人一查,这才知道,自己一箭射死的孩子,竟然是自己的亲儿子薛丁山,夫妻二人,自然又是一番伤心。

  后来西凉国造反,薛仁贵挂帅征西,被困在锁阳关,薛丁山下山救父,原来薛丁山当时被射一箭,并没有死,被他师父王禅老祖所救,一直跟着老师在山上学艺。后来听说自己父亲被困锁阳关,这才请求老师,让他下山。薛丁山下山之后,校场比武,挂了二路元帅,在锁阳关救出了自己父亲,父子见面,抱头痛哭,一家人才算是得以团圆。

薛丁山

  征西途中,白虎关大帅杨凡,摆下大阵,困住了薛仁贵,薛丁山为救父亲,亲自领兵破阵,攻打了三天三夜,总算把大阵破了。薛丁山策马冲进阵内,正看到自己父亲和杨凡大战,父亲被困数日,体力不支,马上就要被杨凡斩于马下,薛丁山一见非常着急,搭弓拉箭,一箭射出,想箭射杨凡,救出自己父亲,结果一箭射偏,正中薛仁贵咽喉,当场把薛仁贵给射死了。父子二人,相互射杀,这也算是结束了一段因果。

  薛仁贵本是白虎星转世,薛丁山却是金童转世,白虎被杀之后,心中不服,再次转世成为薛丁山之子薛刚,准备择机找薛丁山报仇。后来薛刚正月十五闹花灯,脚踢太子,惊崩圣驾,老薛家数百口,包括薛丁山在内,被武则天全部杀死,而薛刚则趁机逃跑了,后来西凉借兵,抓住了武则天,这才给薛家报了仇。

薛刚

  薛仁贵祖孙三代,相互杀害,虽然全是无意为之,但不能不说,冥冥之中似有天意,薛仁贵的遭遇,在古代名将之中,也算是独一份,让后人可怜叹息。